Eva

Chinese

Eva

Eva

Chinese
WaCare |數位健康醫療 App

醫病雙贏的設計策略:
數位化重塑「偏頭痛日記」

專案時間:2024.07 - 12
裝置: Mobile ( IOS / Andriod )
團隊:
UIUX 設計師*1,專案經理 *1
公司醫療顧問 *1,前端工程師 *1
後端工程師 *1

我的角色與職責

在此設計專案中,擔任唯一一位 UI / UX 設計師,負責使用者體驗研究、介面設計及跨團隊協作,確保設計成果兼顧病患需求與醫師診療流程。

✧ 使用者研究分析

深入訪談病患與醫師,明確記錄流程的核心痛點與需求。

✧ 使用者介面

考量病患與醫師雙邊行為模式,找出交集點並設計直觀易用的介面,優化記錄症狀的互動體驗,減少填寫負擔。

✧ 利害關係人溝通

與工程師及利害關係人定期同步,確保設計與技術實現之間的可行性與一致性。

✧ 迭代與測試

通過測試收集回饋,調整介面細節與流程設計,持續提升醫師及患者的使用滿意度。

合作夥伴

我們與中醫大附醫偏頭痛科人工智慧中心攜手合作,共同研發了一款專為「偏頭痛」病患設計的症狀紀錄功能,並整合於 WaCare App 中。

WaCare 是一款整合「課程學習」、「健康數據紀錄」與「社群互動」的數位健康醫療平台,致力於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務。

產品概覽

✧ 挑戰

  • 初診問診繁瑣,醫師負擔沉重

    固定的問診模式導致醫師每天需花費長時間重複相同問題,不僅降低看診效率,也增加心理壓力。

  • 病患自我紀錄難以落實

    離開醫事人員的專業指導後,病患常無法持續完成每日紀錄,導致複診時缺乏足夠數據支持診斷與治療調整。

✧ 改變

  • 簡化醫師的 SOP 問診流程

    提供數位化工具,讓醫師能更高效地完成初診問診,減輕重複性工作的負擔。

  • 提升病患病況紀錄的填寫率

    設計友善的記錄介面與提醒機制,幫助病患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完成症狀紀錄,確保複診時具備完整數據供診斷參考。

假設您是一位偏頭痛專科醫師,從早上 8:00 到晚上 10:00,一整天需要看診百來位病患,其中至少有 50 位是初診病患。對於初診病患,問診過程通常遵循固定的問答模式,也就是說,每天您都必須重複問相同的問題至少 50 次

每位偏頭痛病患在「初診」進入診間後,由醫師問診到診斷完成,平均需要花費約 15 分鐘。

| 長時間反覆進行相同的問診流程,已讓許多醫師感到身心疲憊。

再來,假設您是一位偏頭痛病患。看診結束後,醫院發給您一本手冊,要求隨身攜帶,並在家每日記錄。手冊上的問題繁多且需手寫記錄,然而,沒有醫師或護理人員在旁的提醒與指導,您真的能每天記得完整填寫嗎?

到了複診時,這些自行紀錄的健康數據必須提交給醫師,協助醫師進行專業判斷,依據病情對症下藥或調整用藥劑量。

| 回家後的紀錄是診斷病情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關鍵,卻常被忽略!

前期研究

訪談雙邊使用者需求

我們透過個別訪談中國醫偏頭痛科的醫師與病患,深入了解雙方的痛點與需求,並以此為基礎設計解決方案。

醫師痛點&需求

  • 初診問診繁瑣,醫師負擔沉重

    固定的問診模式導致醫師每天需花費長時間重複相同問題,不僅降低看診效率,也增加心理壓力。

  • 病患自我紀錄難以落實

    離開醫事人員的專業指導後,病患常無法持續完成每日紀錄,導致複診時缺乏足夠數據支持診斷與治療調整。

患者痛點&需求

  • 紀錄意願低

    手寫日記需要填寫多項內容,過程繁瑣且耗時,患者常因懶惰或缺乏耐心而中斷紀錄。

  • 便利性不足

    忘記攜帶日記本或缺乏筆等工具,導致無法記錄;用藥也因缺乏提醒而常被忽略。

✧ 挖掘痛點時遭遇的困境

許多痛點的挖掘,非常仰賴臨床及醫學相關知識的角度切入,這種非大眾的知識,讓整個產品在思考時有難度。

⮕ 將此情況與團隊及利害關係人討論後,公司加派了一名「醫療顧問」(研究生)來協助進行專案推進。

盤點現有產品功能,在時程內以現有資源及人力達到目標

「偏頭痛功能」需整合至 WaCare App,為提升開發效率,我們仔細盤點現有功能,並評估其可用性與擴展性,以最少資源達成專案需求。

✧ 商業模式:開發「症狀模組」如何提高公司營收?

  • 模組重複授權,擴大營收來源

    公司將紀錄病症數據的功能命名為「模組燈」。未來,這些已開發完成並經臨床實施驗證的模組燈,可作為標準化產品,重複授權或出售給其他醫院與診所,增加公司業務收入來源。

  • 數據導流至 WaPro 系統,促進產品銷售

    病患紀錄的數據將無縫導入公司另一核心產品 WaPro 系統。當醫療機構需要進一步進行數據管理或分析時,可引導其購買 WaPro 系統,實現從模組燈到整套系統的產品升級,進一步提升營收規模與市場滲透率。

設計策略

優先開發全新功能,迭代既有功能

偏頭痛數據紀錄由「量表紀錄」和「用藥紀錄」兩種模組燈組成。

*「量表紀錄」包含兩個關鍵部分:頭痛日記和失能量表,此為全新功能開發。

*「用藥紀錄」是公司現有產品功能的一部分,將在設計思考過程中進行改進。若需深入了解設計思考過程,請點擊此處閱讀。

✧我如何快速與團隊對焦想法

藉由 wireframe 快速與內部團隊對焦想法及工程可行性。

頭痛日記

依照「台灣頭痛學會」所發佈的頭痛日記題目為依據,設計畫面、排版與佈局。

01 | 如何在不更改產品架構上,在原先既有頁面增加新的「病症功能」?

✧ 挑戰

原先架構因為各種因素,無法更動,要在原先的產品架構上增加新的功能,必須符合易用性及邏輯性。

  1. 釐清既有產品的架構:目前是將所有類別的紀錄(例如:血壓、血糖、用藥等)分散放置。

  2. 整理目前該病症需要有哪些類別的紀錄(日記紀錄+用藥紀錄)

  3. 運用「資料夾概念」,將這些新舊類別的紀錄收納在一處。

02 | 填寫問卷從紙本換到數位裝置,該如何佈局?

✧ 挑戰

紙本手冊表單題目眾多,多數需要再額外寫字,在手機上螢幕更小,輸入太多文字對於紀錄來說,反而讓使用者「懶惰」填寫。

  1. 拆分紙本問卷的題目,我們發現題型可以分成四種:「單選題」、「多選題」、「選項題」、「指數題」,並且與醫師釐清每一道題型搜集紀錄的用途及必要性,是否會影響醫師判斷病情等狀況,重新調整內容。

  2. 在數據紀錄方面,「填寫」、「不需填」、「忘記填」,是影響很大的,因此我們增加了「不需填寫」的原因,藉此篩選填寫,同時也讓使用者不需要填寫太多資料。

  3. 版面佈局上,因為在窄小裝置,最終還是採用一頁直列式,讓使用者清楚了解還有多少題型未寫。

03| 數據分析紀錄在手機裡,如何讓醫師收到結果?

✧ 挑戰

這些數據也無法即時傳送給醫生,要如何才能在看診時馬上讓醫生看到數據

團隊運用腦力激盪方式,但都一一有其限制及困難:

傳到醫院內部的病患資料系統

因為涉及到病患隱私,多數系統商都有嚴格串接條件或是收費機制,使我們很難與別的系統相連。

讓醫師掃描 QR code,就可以在自己的裝置上看到這份數據分析資料

多數醫生的反饋為「多此一舉」,且在工作中不太願意使用私人裝置,醫院也並無提供可掃描的機器。

病患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一鍵按下「數據分析」,直接拿出手機給醫生看即可。

採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

失能量表

依照「台灣頭痛學會」所發佈的失能量表題目為依據,設計畫面、排版與佈局。

01 | 醫事用途,有固定的填寫頻率

✧ 挑戰

上述的日記是每日填寫,但是失能量表是每三個月填寫一次,在此遇到的挑戰是,此份表單出現的時機為何?工程團隊的技術是否有限制?

失能量表是「每三個月需要填寫」,但並沒有限制不能「每天出現」,因此是這個思路的話,工程是沒有太大的技術限制(例如:從哪一天開始要計算為第一天?)。故此處將設定為每日出現,但不強制填寫,由病患自行決定填寫日期即可。

✧ 設計時時遭遇的困境

WaCare 在我加入之前,是沒有設計系統的。

因此現階段產品的 UI 非常混亂,很多元件、字型等都是沒有定義的,如果要整理設計元件及規範,會花費大量時間,影響此專案的時程交付。


⮕ 將此情況與團隊及利害關係人討論後,決議現階段先著重在 UX 流程及功能上,UI 採用最低限度的方式進行。

測試與迭代

專業醫事人員的使用回饋

與中國醫偏頭痛專科醫師及 AI 中心團隊一同測試。

上圖為偏頭痛醫師測試畫面

上圖為偏頭痛醫師測試畫面

上圖為偏頭痛醫師測試畫面

醫師

我們有幸能夠訪問中醫大附醫的偏頭痛醫師及 ai 中心人員,合計共 6 位專家一同測試。

此次測試將用「醫事人員」角度來看看偏頭痛模組燈的功能。

測試時間與人員

2024.11,醫事人員,共 6 名

測試結果

我們使用「SUS 易用性量表」來做評分,最終得出的分數為 65 分。(不過因此次測試人數 6 人,且是以「專業醫療人員」角度來測量,故只能作為參考依據。)

在這期間,我發現「專業醫療人員」因通常為高知識學術背景,尤其又是講求「證據」、「數據」的產業,他們最在乎的是「數據的可信度」、「數據的完整度」、「數據的意義」,只要達成以上三個條件,這個產品即符合他們的期待。

其他回饋

  • 數據觀看方式:多數醫師表示,這個方法對於醫師來說非常直覺及方便!他們甚至不需要做太多的掃描或是再拿出另一個裝置,就能夠了解到這些數據。


  • 失能量表填寫頻率:原先我們認為讓病患自行決定填寫時間即可,但以醫師專業來說,其實這在病情紀錄上是非常不準確的,在這次測試與訪談中,我們了解到這個問題,並且重新做修正。

病患

因無法直接訪問到病患,我們直接投入在臨床上使用,並經由醫院方的傳達,來搜集病患的回饋。

收穫與反思

感想

主動尋求協助

醫療領域是一個很專精的領域,在此之上做的任何相關設計,都必須經過嚴謹的審查與確認,並不是單單靠「常識」就能完成。認知到這一點後,我主動提出需要有相關背景人士協助,因此公司招攬醫學相關博士生協助專案進行。

主動導入測試與迭代

開發完成後只需要做「交付」給醫院的動作及完成專案。不過我主動提出可以做一次醫事人員角度的測試與反饋,希望能藉此了解到設計不足的地方,進而去優化體驗。

了解商業模式,整合設計

在設計之初,便先向公司利害關係人了解此次功能開發的商業模式,盡量在公司與醫院之間取得設計平衡。

並且延伸發想未來可能可以發展的商業模式(例如:結合公司另一項產品 WaPro )

cciaoyi@gmail.com

歡迎聯繫

cciaoyi@gmail.com

歡迎聯繫

cciaoyi@gmail.com

歡迎聯繫

COPYRIGHT © 2024 EvaCheng ALL RIGHT RESERVED.

COPYRIGHT © 

2024 EvaCheng ALL RIGHT RESERVED.